2022年3月5日

遺憾,也是完美人生的必要體驗

 三月,是兩小的壽星月

用心的老師會為當月壽星辦班級慶生會

昨天回家路上,兩人輪流滔滔說著
幾位同學聊天拖延,讓活動中的流程一再簡化
原本期待大家可以一起聽音樂、唱歌、吹笛子、說說心裡話的溫馨時間,都變成了說也說不動的無奈😮‍💨
他們難過的說,這是在班級最後一次慶生耶…
我一邊開車一邊聆聽:
你覺得自己盡力了,但是結果不如預期,是嗎?
老師有更多事前準備,但是同學搗蛋,可能感受跟你們一樣,甚至更深吧?
這樣的處境與心情,就是「遺憾」的感覺
我們都期待事事圓滿,但是實際上,遺憾仍經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以媽媽最近遇到的事情來說…,我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但是,不好的事情仍然無法阻止它發生,那種感受就是遺憾。
孩子們一度執著,這件事沒有實質解決,意難平;其實,我們透過說出來,接住情緒,已經是處理的第一步了。下次,我們可以再試著從不同觀點看看,也許不會只有「遺憾」,可能還有其他的發現。
我在學著與心情多多共處一下,正向負向都與它們停留多一些;就跟孩子們的事件一起練習吧!
提醒自己不要太快跳到事件處理,與孩子們相處,不是辦公,而是陪伴~

風險管理,管不管?

    在總務工作經驗中,學到最多的事情是"風險管理"、"危機處理"。 危機來自於平時未建立應有的物品及工作流程,或者未落實物品及流程管理,最終,乳酪效應發生時,造成生命健康或財產的損失。 
    在這個職務上,我赫然發現總務工作總是默默的在執行最看不見的安全把關,從前讓我不明白的無趣每月例行檢查報表填報,原來都是讓大家在公共場所可以安心健康的幕後功臣。 當然,因為是幕後工作、例行填報,反正沒有人看見,有更多時候,是...。只要不出事,都沒有人知道,就怕一出事,不但是大事還抖出一堆沒負責任的連鎖鍊。走到這個地步,只剩下"危機處理"可以做了。 
     危機處理是高情緒張力、高強度的工作,只有停損而不會讓事件更好。因此,在一間老舊校舍又行政人員頻繁更換、制度未健全也難留存的學校單位,總務工作對於我而言,只有戰戰兢兢可言。 

     這樣的經驗,讓我有機會重新看待過去在教務工作、現在在研發工作職務上的角色。 學校裡最常與教師工作的項目,莫過於課程研發、教學品質把關、教學正常、課程報告紀錄與評鑑...等等工作,其實,也都是在常態事務上進行的風險把關。雖然,執行這些常態事務性工作,仍然讓人覺得無趣、甚至容易得罪同事。 
     在正常情形下,這些事情執行起來,好像可有可無工作,甚至幾年前曾經有自詡為名牌教師告訴我,自己的教學有多麼專業,都會寫在FB記錄及公告,應該不用交學校的課程紀錄給非領域專業教師審查了吧!! 其實,課程紀錄與評鑑工作,意義不在於"繳交"或者"未繳交",更有許多教育專業訊息成為參照條件。以FB版面來說,以適量文字呈現個人特色或者情感抒發的功能,以記敘文或抒情文形式的體裁為佳。像教案這樣精準包含許多訊息在格式中的體裁,就不是FB可以負荷的格式。除此之外,教案與紀錄,更是透過時間與流程等許多雙向訊息,進行規劃與執行效能的檢核。 
     特別在實驗學校裡,大量的自編課程及自編教材過程中,只要家長有質疑,這一切課程研發、執行、評鑑的流程,就從"風險管理"地位,立刻轉變成為"危機處理"條件
 
     才再度檢視及完備了課程評鑑制度,學期末就發生教師想拉家長當打手,試圖透過攻擊自編教材執行的正當性,來合理化不用執行自編教材、不用檢核教材投訴事件。 整件事因為課程研發程序完備、過程公開透明、課程評鑑計畫完備,因此,最終很清楚的看見,問題出在該名教師教學執行是否具專業素質? 該名教師是否派合宜作業且關注學生學習狀況?而不在於先前誤導家長該教師是被迫自編教材的處境,更不是任意編排他人是非,只要處於受害者博取同情,就可以閃躲專業不足的問題。
     因為家長投訴,一直以來的課程規範與會議保護機制功能,讓課程風險管理的面紗全數揭開。當教師教學素質不一時,更是給予制度面需要存在,為課程品質把關的必要性。 大家在撰寫設計,以及課程評鑑時,再也不敢輕忽隨意放水。
     在這件事情中,從危機變轉機,是有其條件的,條件在於平時的"風險管理",縱使無趣甚至惹人煩,但是你說"管?還是不管?"

2022年3月4日

每次登山,都是一次蛻變

 這樣的距離與挑戰,連我都有壓力

四年級孩子們自己設定的目標
一路上,相當節制分配著體力,不多話
在時間內達成任務的孩子們,真的大有進步
下山時,看出來你們跟我一樣的累
但是,同學們都在相互扶持,
沒有抱怨、沒有亂發脾氣、沒有亂衝隊伍!
想起二年級、三年級時他們蓬發的"本我",
耍脾氣、自我中心、尖叫~~~
四年級的孩子們,貼心等待老師、提醒同學約定,
野獸轉天使的過程,是教育的力量、是第一線教師們的同心付出….

只可惜,默默耕耘本分的人,
好像比不過大聲喊委屈的人受到關注與同情~
這些年當紅台劇,不乏描寫諷刺的社會現象:
有心人利用輿論製造出自己是受害者形象,讓魔人們展現非理性攻擊的舞台~
原來,我的生活也不過是社會現象的一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