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4日

孩子,我懂你,一起加油

2018/05/25
一年後的今天,媽咪把兒子這寶貴的成長經驗,當成一個禮物,與校內的同仁與家長們分享了。

去年5月的困難,因為8月學習了感官的補正方式,回家開始在睡前持續做觸覺的工作。我們持續了近4個月的睡前按摩,從隱形外衣,到關節按摩,有空時玩一下包毛巾春捲。你們總是眼神閃著光芒的對我說,還要再一次,非常樂在其中啊!

記得,11月時,小女孩說,媽咪,我知道怎麼應付XX的霸道了!雖然她的方法,我也半懂,但是看見她內在長出了一股自信的力量。沒多久,12月時,小男孩說,媽咪,我知道怎麼應付XX很煩的時候了,我就....。對我來說,孩子就是用"孩子的方式"在嘗試如何應對環境中的人(方法其實也不怎麼高明),但是重要的改變,是來自內在的"我可以",孩子們把應對環境的自主權拿回來,因此不再感到委屈、無助、憤怒...。

12月的小男孩,竟然開始剪指甲(減少咬指甲了),說話時眼球不再閃避飄走,髒話消失了,走路與站姿穩重正常了。

在這次的經驗裡,我確認了兒童"基礎感官"發展,對自我認同、自信、存在感有直接的影響。當持續補正基礎感官的發展時,真的就對應了"高階感官"在人我關係中自處與應對的能力。

2017/05/15
當孩子第一次對家人用開玩笑的方式比中指、第一次用不輪轉的台語踢球時說三字經、又開始咬手指、當一向謹慎的你學著大男孩攀欄杆做危險動作時...。

孩子,我懂你,我明白連你自己都無法說出的感覺,我甚至看見你內心的小男孩怎麼了。

在制止你失序的言行舉止的同時,我反思很多很多。因為我看見、因為我明白、所以我會陪伴你一起調整,一起走過。

2017/06/04
依循 #簡單父母經 一書建議,少一些嘮叨,直接牽著他的手完成該做的生活自理,或者是例行作業。我將孩子就寢時間再往前調整到8點半,睡前,大家一起閱讀,我再以一個睡前小故事作結束。
寫功課時間一定陪伴他(先前是自己完成),明確告知~把功課寫好,不只是寫完~的要求。
20天過去了......
因為與妹妹又講了粗話,罰過兩次念弟子規=_=
好消息是,他終於字體整齊拿到了期待已久的甲上,興奮不已地與我分享。
他在閱讀琴譜時,追視能力有明顯進步,還可以糾正妹妹。
昨晚睡前對我說,每天最愛上床睡覺時間,因為可以一起聽故事,一起玩。
媽媽想努力的事很簡單,在規律中持續讓小男孩安全感"長大"...
我假設,當你對自己具備信心,對生活有了安全感,就不需要說一些蠢話、做一些蠢事來證明自己的勇敢,或者增強自我存在感。當你感覺自己的存在與安全,就不需要咬手指了。

媽媽想努力的事很簡單,但是,實際上執行仍是有難度的。非常節制成人時間運用習慣,以兒童健康作息為優先。

孩子,就是一面鏡子。因為還沒有獨立控制作息的能力與權利,所以,不斷反映大人對待後而產生的樣貌。孩子的言行問題,終究回到父母如何應對。叫孩子改變習慣很容易嗎?大人自己先改變一個習慣試試看阿?

對照一個學生案例,三年級,總是以尖叫來面對不喜歡的事,例如:跑步、寫作文、上XX課(XX可以是任何課)。
媽媽對應的方式很典型(典型的現代父母),就是介入孩子的學校生活,盡一切努力提出對老師的要求、對學校的要求,企圖改變孩子所處的小社會規律,來順應孩子情緒發展遲緩的現象。還有更多花錢討好孩子的行為,企圖延長孩子的滿足,以及自我認同感。很可笑吧!   
假設一旦錯誤,做再多的實驗與努力,結果都是錯誤。可怕的是,人,往往無法理性的覺察與調整最初的"假設"。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責怪別人才能原諒自己。不斷想著去改變別人,從沒想過,該做改變的其實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