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

高大宜手號--歌唱教學超好用聖品

歌唱、直笛教學的最佳工具
最大的優點
1.老師不用說話,聲音很節約...哈哈
2.老師可以行走自如,不用綁在鋼琴旁邊
3.視覺上輔助學生掌握音高

使用時機
1.音感教學(級進、跳進、和聲)
2.音階概念認知、首調唱名
3.小曲子聽唱、困難樂句教唱、頑固伴唱、簡易二部合唱

教師練習建議
1.先從不加升降的八度音開始練習。
2.首音Do放在大約自己的褲腰處,高音Do約置放在頭頂。
3.中年級可以配合教學目標,從3-5音的練習開始。依學生熟悉度,逐漸增加音域。


4.國小階段用到的升降音有限,使用升降音前,請再看圖確認。

用手號引領歌唱,當然也可以用手號引導吹奏...

請參考另一篇
http://leewanlun.blogspot.com/2016/02/5.html




手號之演奏教學應用- 5分鐘學習直笛二部合奏

高大宜手號的實用性,除了歌唱教學,我也喜歡用在直笛新曲教學,以及二部合奏。

直笛新指法或困難樂段,學生需要專注熟悉運指,記住指法變化的手感,所以,我會直接以手號提示音高(而不是看樂譜吹奏),學生直接演唱唱名,之後進入吹奏。

P.S. 新樂段+新指法,不宜直接要求學生能夠視譜吹奏,這件事包含了兩個難關,一個是認知上新樂譜需要辨識認譜一個是技巧上直笛新指法的記憶與熟練。(教學的細膩度,或是教師的實戰經驗,往往可以從這個細節看出來。也是許多新手教師在試教時,含糊帶過的部分)

直笛二部合奏--歡樂歌
步驟一、手號引領唱名,唱出新曲段落 (從陌生的第二部開始)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升ㄈ】唱作【ㄈ一】的經驗,因此,直接以手號帶領唱名。

步驟二、看手號提示,吹奏困難樂段
                歡樂歌旋律,對於學生是耳熟能詳的曲子,所以,困難段落在於熟悉二部曲調,以及運用【ㄈ一】直笛指法於樂段中。
                
影片中,為學生首次吹奏第二部曲調,在發下課本以前,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在演奏的是什麼
老師,就是有賣弄玄機的特權啊~~~

各位也應該有聽到,雖然五年級已經學過【升ㄈ】,但是吹奏到此音時,仍然是學生的關卡(老師在分析教材時,已經先抓住學習的困難點)
雖然乍聽之下,仍是零落與音色不佳,但是,比起翻開課本,開始寫注音、開始唱譜...等認知教學作法,手號教學更命中教學目標--【二部合奏+升ㄈ運用】從技術感知開啟教學

步驟三、二部合奏--善用差異化完成教學目的
               直接找班上視譜快速的2-5名學生,練習一次第一部,其他同學仍然看教師手號吹奏第二部。我們將能力有落差的孩子,分別以視譜吹第一部,與不需要視譜吹第二部,完成了二部合奏的樂段。這個就是音樂課中,教師可以使用的【差異化教學】方法。


                好啦~~5分鐘內,完成歡樂歌的二部吹奏教學與練習。

其實,影片中,我卡到音...你發現了嗎?? 噓...老師若無其事,學生就不會發現


延伸學習
        發下課本,指譜閱讀譜上符號,視唱剛才吹奏的樂段,輔助學生對於二部合奏樂段的印象。
把樂譜認知放在延伸活動,因為主要教學目標不是認譜,所以不宜花費太多時間卡在認譜這件事。但是,【認譜】是音樂教學之重要內容之一,如同【音感】教學,需要每節課持之以恆,善用方法,逐步培養,才不會打壞學生學習的興趣。


2016年2月21日

和聲音感教學(普通班級)-初學與10周後

音感訓練,是音樂教育(音感、演唱奏、樂理、創作、欣賞)中重要的區塊之一,在教學設計時要把握的原則有兩個:
一是持之以恆,在每一堂音樂課中,都要循序漸進的至少實施5-10分鐘。
二是與主要教學概念結合,音樂課時數不多,因此音感教學更要搭配各年段與各單元主要的音樂概念作教學設計,則更有效率與效能。所謂主要教學概念舉例如,五聲音階、大調與小調、和聲、和絃、新節奏型...等。

特別說明,普通班學生不是藝才班或音樂資優班學生,音感教學不宜使用音樂班的視唱聽寫方式進行,一來普通班音樂課時間少,應掌握在音樂課中的內容分配平均合宜,二來要顧及音樂課教學的趣味性,保持學生學習動力,避免太多的機械性練習,會讓學生心生恐懼。

【音感練習使用時機】
今天錄製的影片,是五年級上學期,一批新的學生,在每一堂上課開始,都會從各種音感訓練開啟聆聽的習慣。簡單說明後,立即練習,大約3分鐘以內,可以完成一個小小練習。在聆聽與歌唱中,心情就逐漸進入專注學習的情境了。

【音感練習小工具】-高大宜手號
是音感訓練時最得力的工具,讓老師省下說話的力氣,在視覺提示下,持續讓音樂流動。

【與課堂教學的搭配】
五年級至六年級的歌唱曲子有許多二部合唱的小作品,同時,高年級也要學習的樂理包括了【調性、和聲、和絃...】,因此,我會配合每次上課的樂理主題,或是歌曲中的特殊音形、和聲元素,設計每一次開啟課堂的音感練習。3度和聲,適用於多數初學合唱歌曲,所以,影片中呈現的,是最基本的3度音程和聲音感。

【教學目的與延伸】
此次練習的目的
1.在於教師的聲部加入後,學生仍然能夠穩定的齊唱上行與下行音階。
2.聆聽教師與學生形成的3度音程感受。
3.建立音階中3度音程的概念與反應。

未來教學延伸
1.教師今日演唱聲部,由學生自行擔任,形成學生分兩部演唱3度音程。
2.經過音放心中,形成內在聆聽,學生直接唱出三度和聲的級進。
3.同樣演唱形式,可以變換G大調、F大調的練習。

例如,以下影片,是經過大約8-10周,學生在演唱吹奏G大調二部樂曲前,先進行的音感訓練。您可以看見,以G大調音階組成。也可以觀察到,學生可以自行掌握3度跳進的音高,形成3度和聲的合唱練習了。

但是,最後還是要說,別以為這樣,音階和聲練習後,就能順利唱二部合唱了,這些功課,沒有一件可以一蹴可幾的。

欣賞-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

第一堂課(五年級下學期) 決定直接從作品入手,下一堂課 再來閱讀與了解音樂家的創作背景與作品定位。
第四樂章超過四十分鐘,我分成五段來聆賞,
其實,一旦分段後,整個樂曲的結構就明朗了。
從樂器,配器,音量,音色,主題,變奏等音樂元素引導孩子辨識與感受。
已經耳聾的貝多芬想表達的快樂,究竟是什麼?
從結構嚴謹,又表現明確的作品中,孩子果然開始與貝多芬在音樂中穿越時空的交談了!
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引奏,發人深省,點出快樂,覺不是輕浮的感受,真的是一部絕世作品啊!
欣賞版本要有代表性
欣賞抽象而龐大的交響曲,原本就不容易,教師一定要在教材分析時,先做合適合理的分段,欣賞時分段進行是必要的。
在音樂欣賞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從聆聽音樂元素開始,感知與說出【音量變化、速度、樂器變化順序、演唱者的順序...】,再依據這些音樂證據,引導學生說出感覺如何,延伸思考為何如此安排,作曲家的目的與用意可能為何?  這樣的歷程,可以訓練學生對於作品有更多音樂批判性思考,而不會流於胡亂發表感覺,或是怎麼說也是詞窮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