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日

從高雄西門國小看見在地藝術教育之光

本文刊載於師友月刊5731043
        學校發展與所屬區域關係密切,根據高雄市1996-2012的人口統計,截至2012年,全市人口維持152萬人,只剩鼓山、左營、楠梓、小港、鳳山、大社、鳥松、橋頭及湖內9區,人口持續成長,其他28區的人口數皆呈現衰退現象。顯示區域間人口流向交通運輸設施、產業結構、教育機構條件優越或有都市計畫的城鎮。
        人口外移,招生不足,成為多數學校的困境。林振春「從學校與社區互動談如何落實學校社區化」一文曾指出,當前學校教育多與社區疏離,使得學生的學習經驗脫離了社區需求與社會脈動,在學校所習得的知識無法轉化為服務社區的動力,是故提出「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主張。
        筆者在擔任藝術人文領域輔導員中,採訪內門區西門國小,希望以西門國小的藝術教育為例,提供各校更貼近社區發展,以及學生生活經驗的課程,營造社區、學校與學童三贏的課程案例。

與在地產業結合的藝術課程
        火鶴花為內門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產量與品質聞名全台獨步全國;位於高雄市內門區的西門國小,許多家長從事火鶴花的種植,主要外銷日本,但是因為【三一一地震】,市場供過於求。有鑑於此,校長黃寶靚在臉書貼文,推廣行銷火鶴花,而刊載於報紙(蘋果日報,2013年6月8日)。
       不僅於產業推廣,學校透過校本課程,帶領學生參觀火鶴花園區,認識與了解花語,甚至進一步體驗花農的一天,經由實地觀察與訪談火鶴達人,瞭解火鶴花的產銷、觀光等價值,培養產業傳承與開拓之情操。而中低年級學生利用課後照顧的時間,學習舞蹈課程。在自編的「火鶴之舞」中,孩子們隨著音樂猶如花朵鮮艷奪目的盛開火鶴,熱情、豪放、歡樂,一張張自信的笑容,來自於對家鄉產業的認同與情感。高年級學生,則由老師帶領拍攝「火鶴微電影」,了解火鶴產業的由來、花農的辛苦及火鶴達人成功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行塑典範學習及永不放棄的精神;這部影片還榮獲高雄市103年「母語拍拍走電影創作」國小組第一名的佳績。

與在地傳藝文化結合的藝術課程
     「內門宋江嘉年華」為全國十二大節慶之一,西門國小結合觀光局及內門紫竹寺,發展「藝陣」特色課程,深度了解「藝陣文化」。
在「創新藝陣」課程中,學生藉由實地觀察、走訪、導覽、訪談及拍照紀錄等方式,了解宋江陣的內涵及精神,並省思如何去弊揚利,創造新局。
101年學校將陣頭中常見的「舞獅」與「三太子」,結合了動感活潑的台客舞,在傳統中賦予新意。102年又加入了學生獨輪車課程學到的技巧,特技與偶身巧妙的融合,宛如哪吒現身騎風火輪舞環弄槍,在「全國三太子英雄會」感動全場觀眾榮獲學生組第一名;傳統藝陣有了創新的表現,更看見偏鄉學童努力不懈的學習精神。
今年3月更獲邀2014年內門宋江陣開幕演出,精采有創意的表演,透過各家新聞媒體報導,給全國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緊接著今年10月,學校更翻新表演內容,融合在地宋江陣陣式,參加「全國神將大賽」以最小的年紀,榮獲公開組第三名的佳績!


以文化季為課程內涵的跨校策略聯盟課程
        西門國小為了走出「不山不市」,資源不足的困境,102年以策略聯盟的方式,與竹滬、興糖、河濱作跨校的課程合作,103年再加入了龍興國小。五所學校從山林至海濱,從城市到鄉村,位處高雄不同地域,各有地方性「文化季」慶典活動,例如:寧靖王節慶、宋江嘉年華、橋頭花田喜事、愛河燈會、龜王文化季。慶典活動是地域之生活、史地、乃至產業資源縮影,亦是學校發展本位課程之底蘊與脈絡。
        五校聯盟的課程設計以「花」為主題,成為在地文化之識別意象,課程從縱向史觀,發展到橫向文化產業連結。跨校之間也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命名為「漾」,藉走讀遊學、互訪體驗、參與他校文化季等活動,使文化產業互惠增能與資源互補共享,最後達成五校的孩子能夠展現能說、能寫、能繪及綜合演出的教學目標。


        每一塊土地都有它的故事,貧脊的土壤也能長出美麗的火鶴花,傳統陣頭也能帶出具有創意的表現方式。西門國小的校本課程,讓我們聽見了內門故事,帶我們走讀了內門風光,更帶出了學生與家長對在地產業與文化的自信;有溫度、有深度的校本課程,帶領我們看見在地的藝術教育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