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

教育參訪~ 深圳園嶺小學~以文化開展的版畫中心學校

藝術與人文領域教育參訪~ 深圳園嶺小學 (版畫教學中心學校)
日期  104年 2月 28日


        園嶺小學建於1984年,一直以來是深圳地區的中心小學,辦學績優,是指標型學校。至2015年我們參訪時,許多設備與建設陸續完工,仍舊持續規劃未來邁向國際的願景,而向心力十足的學校。
        近十年,學校承辦許多實驗性課程計畫,包含了兒童版畫教育、母語與英語閱讀能力培養、兒童美術教育與本土文化之傳承...等近50個校本小課題研究。其中受到國家級肯定的,也就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兒童版畫教育相關研究。
     
以版畫、篆刻等主題發想,設計的校園主題牆
藝術課程結構
          園嶺小學自104年起,依據政府當局對全國的規定,小學階段開始發展2堂美術課(原高年級只有1),加上原本的2堂音樂課,1堂書法課,在藝術領域的課程,投入相當多的時間,預期能藉由藝術課程開發學生的創造力。
        版畫教學是園嶺小學的校本課程,自一年級到六年級,都納入課程學習的重點。每一學期至少都有5次的版畫課程,充分體驗製作不同版材的版畫。
        美術特級教師王鵬老師跟我們分享孩子以版畫為媒材的學習成效。依據他多年教學經驗的觀察,版畫學習流程繁複,要先構思與構圖,再來有一定的步驟順序,在雕刻版材時也需要專注與小心。因此,無形中,學生除了學習版畫技能之外,對於專注力、創造力、生活次序感的建立等等人格發展,都有明顯的幫助。 
兒童版畫作品

















具有文化內涵的版畫教學
         在王鵬老師的帶領與全體美術老師的集思廣益下,收集了嶺南民間藝術的素材,編纂了具有文化內涵的一本版畫教材。在這本教材中,收集了廣東獅藝、民間傩(音挪)舞、嶺南剪紙、佛山年畫、粵綉、粵劇、開平碉樓、鍋耳屋等,包含民間陣藝、傳說、建築特色、劇種與手工藝。
    在翻閱教材時,很快的讓我們進入了嶺南文化的薰陶,也掌握了嶺南文化的特色。這本富有文化內涵的教材中,也囊括了多種版材與技法。




園嶺小學版畫本位課程簡介~以民間傩舞為例
(1)文化內涵的介紹與觀察
傩舞簡介,這是一種古代驅魔祭祀的一種巫舞。舞者帶著質樸而誇張的面具,進行舞蹈時,節奏強烈,情緒激昂。
以文化地介紹開啟本單元,帶學生觀察面具的造型,與豔麗的色彩。


(2)軟版畫特性介紹與畫稿、製版
軟版畫利用鉛筆、圓珠筆等工具,在珍珠板上進行刻製,產生凸形凹線效果。利用點線面不一的肌理印刷產生豐富的畫面效果。


(3)上墨、印畫
調好油墨顏色,用墨滾在刻製好的板上滾動,顏色要均勻,厚度適中。
將畫紙對齊蓋在滾好油墨的珍珠板上,再用蘑菇拓拓印,力度均勻。


(4)完成、晾畫
檢視與欣賞彼此作品。
團員自評、教師評價。發現刻字時,製版就必須將字體左右相反,拓印出來才是正的。
  

心得

    園嶺小學致力於版畫教育多年,將版畫融入課程、校園空間等實體及虛體的學習場域之中。從圖書室隨處可見的版畫作品,營造學生時時刻刻可以欣賞並觀察版畫的環境。



園嶺小學兒童版畫藝術教育豐富而完整,版畫課程規劃多元,從教材編撰、課程發展,嘗試不同新的版材,到多元教學活動,教室軟硬體設備俱全,足以體現學校推展藝術教育之努力,值得學習。現今,園嶺小學教學內容以引發學生之文化內涵為題材,不過度強調政治性議題宣揚。反觀台灣教育現場,仍有許多議題式的海報競賽,對於文化素材的整合,不夠積極。如何從教學中培養創造力,結合更生活化更宏觀的創作內容,是我們須省思的一堂課題。
園嶺小學之行訝異於導師一班居然要教58人,不過,導師的課程只有每周12-15堂左右,各科目大多由專任教師擔任。中午時間一律回家用餐,到下午2點才返校上課。與台灣的逐步小班小校的規畫有很大差異。

建議事項:

  一、專長專任,明確規範,技藝紮根

藝術專長老師,需要多年的基本技法培育,以熟悉各類創作媒材的特性,提升個人對藝術鑑賞的能力,並鑽研適合兒童的教學法。
園嶺小學的特級教師王鵬也一再強調,兒童美術的鑑賞與評鑑,是與成人作品有很大的不同,教師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學習與水準,才能作出教學上,或是評量上的正確判斷。
反觀國內視覺藝術教育,在國小階段,由於無明確法規對於藝術課程的師資規範,各學校幾乎都是非專長教師任課,就算是有理念的校長與教務處單位,也無計可施,無法可管。
在藝術課程實施上,翻專長教師對於技術與媒材的屬性難以掌握,也很難給與兒童在創作上正確或有幫助的建議。長此以往,孩童對媒材接觸經驗單薄,又無法在創作與表現上得到專業的鑑賞與指導,藝術表現能力,與美學創造性將逐漸下滑。
請教育當局正視與建立藝術教師專長專用的制度與規範,以確保孩童學習藝術課程的權力與品質。

  二、教師分級,課程研發,實質鼓勵

    看見同為小學階段的園嶺小學,在特級教師與校長支持的條件下,可以帶領學校藝術發展屢創顛峰,實在驚人。
    特別是學校贈送的版畫教材,十分有特色。以嶺南文化為內涵,逐步用多種板材為途徑,在教導技藝時,也深耕與認同了在地的文化。這樣的思維,對於歷經文革後的土地,格外不容易。因為有特級教師這樣的角色居中領導與研發教材與課程,才能發展出這樣具有質量的嶺南版畫教材。
    回顧縣市合併後的高雄市,我們也擁有很豐富的山海資源,多元族群的文化特色並存,而我們整合文化素材的能量,卻很難有系統的規劃與呈現。
    有鑑於此,輔導團藝文領域在104年度團務計畫中,便是秉持整合文化內涵,落實美感教育為工作目標。希望藉由發現區域間,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開始,陸續整合各地區的文化特色與課程架構。終極目標,就是能形成高雄市的藝術文化地圖,讓每塊土地上的人,都看見在地的文化價值,珍愛自己的土地。
    在輔導員走訪各校的藝文課程中,看見許多基層藝術教師與行政團隊,都戮力在耕耘著以藝術文化為主軸的校本課程。例如桃園區建山國小的「布農森巴鼓隊」、小港區鳳陽國小的「鳳陽花鼓課程」、小港區港和國小的「布袋戲課程」、彌陀區彌陀國小的「皮影戲課程、電音三太子陣藝課程」、小港區鳳鳴國小與鳳山區過埤國小的「十鼓課程」、前鎮區獅甲國小的「戰鼓隊」、內門區多所學校發展的「陣藝課程」西門國小的「火鶴花課程」等。從校長、老師到學生們對於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投入與堅持,多年如一日。
    在此,我們看見了高雄在地文化的亮點與契機,建議教育當局給予藝術文化推動有成的學校予以實質的肯定,樹立典範形象。例如,「藝術文化標竿(亮點)學校」的榮譽標章、推動藝術文化課程相關的敘獎、給予聘請專門課程師資的經費補助。
    一方面鼓勵各校致力推展或傳承藝術文化的努力,二方面也能將高雄在地藝術教育的成果,推廣全市,甚至提升能見度至全國,讓具有在地文化沃土的高雄,成為一個可以放眼國際的藝術城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多多留言,但請別打髒、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