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日

好書分享~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

Tim Jackson著,朱道凱    

 學校的全球教育研習中一位長期旅駐外的教授到校演說,全篇不斷強調台灣的經濟要如何競爭過大陸韓國日本與全亞洲…,又提及台灣學生上課時數已超越日本韓國、更別說歐美國家…。這兩件是驟聽之下毫無關聯,其實身為第一線教師,面對孩子與其背後的家庭,教授不知道兩者間的關聯,他看不見的台灣,老師都知道、都看見。容我分享完書中精華段落,再指出這些存在已久的問題與答案。


一、經濟學的盲點一  先進國家中,經濟持續成長造成貧富差距越大


    你相信經濟學數字嗎?當最近新聞一直播送台灣GDP掉入2%以下,台灣薪水20年沒調漲,您感覺恐慌嗎?您曾警覺到原來GDP正成長不代表薪水正成長嗎?您懷疑過到底這超過20年來台灣持續經濟成長的數字中,錢沒進薪水族口袋,那錢流去哪裡了?

    書中第一章提到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僅賺取全球所得的2%;最富裕的二成人,賺取全球所得的74%。現今經濟先進國家的貧富差距也較二十年前更加嚴重,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到,達到某種所得程度之後,繼續追求經濟成長,似乎不能追求人類幸福,甚至可能妨礙幸福(社會對立緊張)但是,連政府與政黨也被狹隘的經濟學數字限定與綁架了,無論選哪一個執政者,都只能選擇繼續成長經濟數字,那也意味者,台灣要繼續走向經濟先進國家貧富差距擴大的後塵。

    書中72頁舉例,美國1950以來,實際國民所得漲三倍,但自認為「非常快樂的人」幾乎比例毫無增加,1970年代以來甚至開始減少;英國人的實際所得自1957年以來漲了快兩倍以上,但是自認為「非常快樂的人」比例從52%跌到今天36%73頁來自1995GDP資料的圖中,我們也許很難相信,但是GDP遠超過台灣法國日本奧地利,快樂指數與台灣相近或更低。追求經濟成長是為了生活更快樂還是更不快樂?

二、經濟學的盲點二  資本主義經濟,是靠債務維持的

    第二章標題:一個不負責任的年代,提及2008美國銀行危機,把世界帶到金融災難邊緣,但是所有的政府與經濟體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目標,就是繼續追求經濟成長。所以,為了成長,大家勇敢負債吧!這樣的手段也是台灣歷任主政者在執行的事,舉債擴大內需、舉債發消費券…,不責任的把債一筆一筆的記在子子孫孫身上,這樣的行為是解決問題,還是逃避問題,把沒有人敢承擔的責任,丟給沒有選舉權利的兒童,符合正義公平嗎?

三、經濟學的盲點三  生態文盲經濟學

    我們的政府總告訴民眾,成立工業區、科學園區…可以為台灣創造多少的GDP,沒說出的是什麼,也許沒說的代價比說的代價更大呢?

    第五章、環境與經濟成長可以脫鉤嗎?這議題三不五時出現在我們的新聞版面,沒有能源的台灣,是要生態,還是要經濟?「第八章、經濟學,不該是生態文盲」,這一章解答了檯面上的學者常議論的經濟數字,其實都沒有把生態成本算進去。石油的枯竭在本世紀是可以預見的危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應納入工廠的成本、核廢料的處理也應算在台電的成本中…。

    工業時代的廠房為老闆或企業賺進大把鈔票,為政府拉抬GDP的同時,都沒有算進挽救生態耗損所需的成本,處理海上油汙、河水汙染、空氣汙染使得民眾呼吸道過敏就醫的醫療成本…都沒有算進成本,工廠賺的錢,還有許多成本其實是全民埋單,用我們沒有漲的薪水去支付越來越惡劣的生態成本。

    最後,身為老師最憐憫的事情,是看見我們孩子在全台灣拚經濟的價值觀下,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父母。離婚率上升的現在社會,還有另一個隱憂是越來越多的「類單親」家庭結構的出現。另一種拚經濟的家庭,父母都需要為了生計打拼而很晚回家,安親班成了孩子的家,本來溫暖的家成了洗澡睡覺的旅館。這些親子關係的疏離、安親班的支出費用、孩子缺乏安全感與自信心而延伸的問題,也都是拚經濟之下社會共同擔起的成本。難怪豐衣足食的社會,若要再拚經濟數字,人民的幸福感只會降低。因為有太多的代價無法用數字去量化。   
    回頭來想為何台灣學校上課時間要這麼久?為何明明就8:40才第一節課,如果830上課、3點放學,雙薪家庭的孩子是否要父母負擔更龐大的補習費、安親費…。這就是留教授不知道,而教育官員不敢說的真相。看完這本書,解答了我近半年來苦思不解的關鍵,也讓我在看新聞誇張報導、政府官員引用數字、爭議很大的核四問題等等都得到了新的視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多多留言,但請別打髒、粗話。